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家研讨 >

孟子思想与普世价值

发布时间:2018-01-09 15:09:07 来源:礼学书院浏览量:0

摘要

孟子思想与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泛指那些不分畛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和认同的、比较恒定的和具有社会启发性的价值判断。这些价值判断,因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社会需要,所以得到越来越

孟子思想与普世价值

所谓普世价值,泛指那些不分畛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和认同的、比较恒定的和具有社会启发性的价值判断。这些价值判断,因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社会需要,所以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关于普世价值,当前争论最多的是两点:第一,一般意义上的普世价值是否存在?或者说,有没有所有文化形态都认可的价值观存在?第二,如果普世价值存在,那么它的内容是什么?具体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孟子,他提出的性善论、民贵君轻、王道政治等理论,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孟子提出的价值体系,是否具有普世意义呢?这三个问题遥相呼应,对其中一个问题的理解,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其它两个问题的回答。

两种对立观点

学界对于前面提到的三个问题,都存在巨大争议。对于孟子提出的价值体系是否具有普世意义 ,有两种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孟子思想中具有丰富的普世价值资源。近代康梁认为“孟子立民主之制”,其思想中包含平等、博爱等理论,接近于欧美的民权学说。当代台湾学者指出:“除了孟子民本思想中所潜藏的‘人权’相关理论之外,孟子学说中尚有其他可资开发的理念,如相对‘人爵’而言的‘天爵’,以及与诠释学方法论(如‘以意逆志’、‘他人有心,予忖夺之’之提法)、生态环保思想(如‘斧斤以时入山林’的提法)相关的诸多价值理念,及其在近两千年来中、日、韩各国学者的诠释言论中,都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并开发其21世纪的新意义。”还有学者提出:“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主张顺应人的本性,合理地满足人的欲望,统治者对老百姓要有‘仁爱’之心 、‘民为邦本’,要实施‘仁政’、‘德政’等内容……儒家中国文化能够历经五千余年的发展而没有中断的原因就在于其核心价值具有的先进文化特性,在于其人性化、人情化倾向所具有的穿透力和生命力,在于它所具有的永恒的普世价值,它与近现代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精神在根本上是融通和一致的。”

虽然这些学者都认为,孟子思想具有丰富的普世价值资源,但也充分认识到孟子思想和现代西方倡导的普世价值在理论和现实层面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有理解角度的不同,也有境界高下之分。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提到林肯对民主的界定:“美林肯之言政治也,标三介词以櫽括之曰: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我国学说于of 、for之义,盖详哉言之,独于by义则概乎未之有闻。……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为效几何?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毋乃在是。”意思是说,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有民有、民享的观念,但缺乏民治的观念,这是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一大缺撼。同时有人提出,儒家传统政治观也有优于现代西方价值理念之处:“儒家文化中不但不缺乏类似于西方的‘人权’观念,而且儒家式的‘人权’概念并非如近代西方将个人与群体对立之敌体……近代西方的‘人权’观是以‘权利’(right )为中心,而中国儒家中的‘人权’观是以‘责任’(duty)为中心展开的论述。”儒家的人权观因更能在“个人”和“群体”、“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中建立联系,所以比西方的人权观更具高度和广度。在肯定孟子思想具有普世价值的同时,学者们也指出,孟子倡导的仁政理想,并没有在古代中国得到真正实现。中国和近代西方的区别,在于近现代西方通过民主、人权、人道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在提出“仁政”理想的同时,找到了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

另一种观点与之相反。这种观点认为,孟子的某些思想和普世价值在某些层面相似相通,其实二者之间有本质区别。不仅不能把孟子的民本思想看作是民主思想的初级表现形式,甚至从根本上,民本思想从未脱离专制主义的基本立场。民本与民主虽然都强调人民的重要性,但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君主本位的,认为封建君主只有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的作用才能保住天下,这与当代民主倡导的人人权利、地位平等、主权在民等思想是存在差异的。学者张分田指出,在孟子的民本思想中,“君为政本”与“民为国本”是相互依存的两大命题:“前者肯定了君为民之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后者对为民父母的君主的行为提出了限定和规范。如果说‘君为政本’论证了君权的绝对性,即国家政权归属于君主,那么‘民为国本’就指出了君权的相对性,即君位非一家一人所私有,获得并坐稳天子宝座的条件是必须为天下民众谋利益。《孟子》的民本思想内蕴特定的理路和特定的历史内容,它从不具有否定君主制度的理论品格和现实品格。”在张分田看来,孟子提出君为政本、君权天赋、国无二主,他的民本思想是以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为基本前提的,他所代表的“原典儒学”,与汉唐之后的所谓专制儒学,并无本质性的区别。

契合与差异

分析前面几位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他们的结论和立场之所以不同,除了对孟子思想本身的定性不同之外,分歧还在于对孟子思想与普世价值的契合度的认识不同,而不在于对孟子某一具体观点的理解有差异。在这一前提下,孟子思想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世性,主要不是取决于对孟子思想本身的认知,而是对二者关系的另一方——普世价值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有所不同。如果以通行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宪政作为普世价值的标准,那么,孟子思想由于从根本上不反对等级君主制,所以,孟子的民本思想和现代民主思想有本质性的区别。孟子的“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的仁政学说,与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博爱理论也有本质区别。孟子学说与政治学意义上的“普世价值”旨趣异。但自由、平等、民主、宪政相等观念,是否具有普世性?如果这些政治观念有普世性,又能否作为普世价值的全部内容?这成了衡量孟子思想是否具有普世价值的前提条件。对于“普世”的内涵,有不同的解读。一种解读认为,普世指存在于整个世代与世界,即适用于所有人、所有时间和地点,普世价值是存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永恒、绝对价值。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诸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宪政等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特有的产物。不仅不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阶段,而且,也不适用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阶段和发展形态。因此,此类价值绝对论者自己也承认,这种绝对的普世价值不必在实践中存在,可以仅仅作为一种理念、一种信仰和价值取向存在。与之不同,一些持价值相对论的学者主张超越政治观念的局限,将普世价值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将和平、公平、诚信、友爱当作是低层次价值;将自由、平等、人权、正义视为中等层次的价值;将天下一家、众生平等、万物一体、敬天爱人视为最高层次的价值。即使是民主、人权等概念本身,也不能视作是绝对的单纯的概念,它们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及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普世价值观念具有抽象性,但实践中具有具体性,应充分考虑“普世价值家族的多样性。”这种解读强调普世价值在实践中的时空背景,因而在实践层面,更有利于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避免普世价值成为强势国家和民族的专利。

如果单纯局限在政治领域内,以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现代西方价值观来评判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与这些现代理念既有契合之处,又有明显差。首先,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既有差异又相契合。孟子在人民、国家、君主三者之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对统治者,要求“制民之产”,呼吁统治者爱民、重民、与民同乐。这些主张,有尊重人的物质需要、尊重人性的一面。他以“天意”神化“民意”,赞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上》),如果违背天意,君主也可以失去王位。虽然在孟子思想中,从来也没有从根本上主张人人平等、民治、民享等现代主张,但这种差异,放在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已经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其终极目的,确有维系既有社会秩序和等级结构的功能,但在这个结构之中,君与民双方皆是获利者,也皆是被约束者。君主之利在于保有自己的统治地位,君主之责在于为百姓提供仁政统治。君主要想证明自己统治的合理性,要以为民众提供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得民心为前提。“桀纣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尽心下》)。百姓之利在于安居乐业,并有义务在仁政基础上尊重仁君的统治,服从现有秩序安排。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封建统治秩序还没有完全确立,封建王朝还处在成长的阵痛期,其发展潜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在这一背景下,现代西方的民主观念还远没有产生的土壤,更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现代意义上兼具民有、民治、民享意义上的民主,也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孟子时代,不光封建时代的中国文化本身不存在民主土壤,同时代的其他文化圈内,也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以人人平等为前提的民主理念与实践。

跳出政治领域,孟子思想中的普世价值有多方面的表现。第一,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上,主张爱护自然,有鲜明的环保意识。尊重自然是当今普世价值的重要内容,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这里提到的物,既包括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物,如山川草木,也包括人工制造的产品,包含有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果实的意味。其次,在治国理念上,孟子有强烈的民生意识。他提出“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滕文公上》)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所限,民生问题是不仅仅是影响生活质量问题,更直接关系到百姓生死,生存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中最为直接与迫切的问题。孟子对民生的关注,表达

结语

从孟子思想和普世价值的关系可以看出,如果说普世价值存在的话,那么这种普世价值也是多元的、具体的。不同年代和文化背景下,普世价值的表现各有侧重,内容有交叉与互通,各自承担与自身时代背景相对应的社会使命。既要承认人类有共同追求的目标和普遍尊重的价值理想,也要承认在不同文化和年代背景下,普世价值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普世价值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在特定时空景下,人民对对民生的追求(安居乐业),会超过于对民主的追求。超越时空背景谈论普世价值,会使“普世”失去客观标准,成为话语霸权的附庸。

上一篇:论形声字意义的来源

下一篇:礼邀君子,书院诗歌品鉴会完满举办

在线留言